Impression Impression
History Location:History > Impression

        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部,距凭祥市区15公里,距广西首府南宁市约220千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内180公里,是中国和越南两国边境线上最重要的陆路通道,为国家一类口岸,又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广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友谊关是中国九大名关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个还具有通关功能的边关,友谊关始建于汉朝,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历史上,友谊关曾多次变更关名。这里原来是越南入贡之道,因为当时属雍鸡县管辖,故名雍鸡关;后来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更名鸡陵关,永乐五年(1405年)更名镇夷关,宣德年(1428年)更名镇南关,1953年更名为睦南关,1965年1月,为了进一步发展中越两国“同志加兄弟”的深厚友谊,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友谊关。

        作为我国惟一与外国接壤的边关和战略要地,友谊关长期处于战争的前沿,扮演着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角色。“军人多,商人少;大炮多,烟囱少;坟墓多,高楼少”,成了当年的真实写照。1885年中法战争时冯子材领导的“镇南关大捷”,1907年孙中山先生亲自指挥的“镇南关起义”,都发生在这里。1949年12月11日,四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简称)第39军挺进凭祥,将五星红旗插上镇南关,标志着广西全境解放。这一天(12月11日)后来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区庆日”。 1964年4月9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同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主席在友谊关亲切会晤,在中越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上个世纪,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几度走出友谊关,参加了50年代的抗法援越、60年代的抗美援越和70年代末的对越自卫还击战。

         友谊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关楼多次遭遇战火,又多次重建。1885年2月,法军攻占镇南关,撤退时烧毁了关楼。战后,广西提督苏元春督边时进行了修复。1939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镇南关,烧毁关楼,并拓印“镇南关”三字寄给日本天皇请功,撤退时又劫走“南疆重镇”石刻横匾。现在大家看到的关楼,是1957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在原来的基础上重修和扩建的。整座关楼占地面积180平方米,高22米,共分为四层,底部第一层是高大厚实的城墙,全部用大块青灰色的长方形料石砌筑。中间为隧道型单拱城门,高10米,前窄后宽,底面前宽7.25米,后宽8米,长22米,公路从城门中穿过。城门上方镶嵌着用汉白玉雕刻的匾额——“友谊关”三个大字,出自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的手笔。

         友谊关口岸于1951年开通,1979年因中越两国关系紧张而关闭,1992年4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友谊关口岸对外开放。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以及凭祥政府不断加大对友谊关口岸基础建设投资力度,使友谊关口岸通关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对加快口岸的通关速度和发展口岸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17年9月11日,友谊关—友谊口岸国际货运专用通道开通运行,通关便利性得到了较大改善,实现了友谊关—友谊跨境旅游合作区人、车分流。2016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友谊关口岸开展口岸签证工作,并于2017年7月正式办理,2017年2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友谊关公路口岸扩大开放浦寨、弄尧。在国家及自治区各种政策的支持下友谊关这个历代边疆军事要隘,正在快速成长为我国面向东盟、联通欧亚的重要国际物流枢纽及人员交流的重要通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如今的友谊关,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商贾云集的商场,中国通向东盟国家的桥头堡。每天从这里出关入关的各类商品,小到水果、电子元器件,大到整车装备、重型工程车辆,来自东盟各国和中国东部及东南沿海的各类商品,源源不断地在这里聚集,再从这里扩散,通过发达的水陆通道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